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從明星創業者,到被“驅逐”,他的爭議性還會繼續。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譚麗平
編輯|張昊
頭圖攝影|譚麗平
一則換帥公告,將“癌症早篩第一股”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
2024年12月31日,諾輝健康發布公告稱,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朱葉青由於個人健康原因,已於2024年12月30日辭任相關職務。
公司創始人的突然辭職已讓業界不解,但公告提到的另外一個信息,更是意味深長:諾輝健康董事會認為,朱葉青的管理風格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有重大差異,且允許他繼續參與公司的管理,並不符合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最佳利益。
“鑒於朱葉青僅辭去主席及首席執行官的職位,而不是執行董事的職位,董事會已決議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以罷免朱葉青的執行董事職務。”公告中如是寫道。
從某種角度上講,朱葉青相當於突然“被辭退”。就在2024年12月5日,他還接受了媒體專訪,展望了2025年,表示將上下一心,繼續早篩事業,“無論外部環境出現怎樣的變化,我們不做選擇題,隻做證明題。”緊接著,又出席了2024愛康智匯康雲大會,為合作夥伴站台。
諾輝健康針對人事變動回應《中國企業家》:“信息都以公告為準。”
這原本是一個三位北大同班同學一起創業並完成IPO的勵誌故事。三位創始人朱葉青、陳一友和呂寧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係,之後又各自在相關領域奮鬥多年。一次矽穀碰麵,讓三人萌發了創業的想法。2015年,諾輝健康成立,專注於癌症早篩領域。
從創立到上市,公司在業內創下了多個“第一”:2020年11月9日,諾輝健康摘得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常衛清”獲批,隔年2月又完成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業績也以速度著稱,不僅產品獲批快,產品商業化能力看上去也很強。
2024年1月22日發布的正麵盈利預警提到,諾輝健康在2023年預期總收入將達到20億元左右的規模(正式的2023年財報至今未公布),是2020年營收的28倍,而很多同行的收入還在5億元左右。
不過,2023年“財務造假”風波的到來,將這家明星企業推向泥潭。當年8月,機構Capitalwatch發布做空報告,質疑諾輝健康通過在渠道端不斷壓貨的方式,“虛構”了九成的銷售收入。彼時,朱葉青迅速做出回應,做空報告“非常不專業”,並歡迎現場調研諾輝健康的合作夥伴。
但市場上質疑的聲音未曾停止。2024年3月,諾輝健康收到業績審計機構德勤關於質疑銷售真實性等問題的關注函。之後,股票停牌,公司宣布成立獨立調查特別委員會,緊接著財報推遲發布,同時人事變動不斷,基金大幅下調其估值,負麵輿情一件接著一件。當下,業績造假質疑仍無定論。
在不少業內人看來,“領頭羊”諾輝健康的風波將是行業的一個轉折點,“過去很多跨界的熱錢進來,這之後大家能更理性看待行業”。
“最近幾年經曆過市場的驗證,發現市場沒那麽好做。”早篩網CEO陳讚泉認為,行業發展還比較早期,盡管過去幾年行業熱到“卷”,還是普遍麵臨商業化的困境。

靈魂人物
朱葉青算是公司和行業的靈魂人物。
北大畢業後,他先後在三星、路透金融、GE消費金融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任高管。用他自己的話說,“適應新變化的能力比較強”。
2013年,他計劃創業,正好在一次出差中偶遇幾位大學同學,碰撞之後有了創業方向——癌症早期篩查。陳一友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深造,成為華人生物醫藥界著名的“百華協會”創始會員之一,專長於抗腫瘤研究和新藥開發。呂寧則先後任職於羅氏診斷、Quest Lab等知名分子診斷公司,擁有超過十年的IVD(體外診斷)開發經驗,領導或直接參與了8個產品的開發過程,其中5個在歐美市場上市。
創立公司後,三人分工十分明確:朱葉青任CEO,負責戰略、管理和運營,呂寧以CTO的身份主管技術研發,陳一友則作為首席科學家把控研究方向。
這個被認為“高配”的團隊,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的青睞。IPO前,諾輝健康共獲得6輪融資,背後站著超20家全球知名機構。其中,君聯資本、軟銀中國在創業伊始就開始陪跑,隨後多次增持,B輪加入的啟明創投也連投3輪。
在當時的投資人眼中,癌症早篩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賽道,因為相當於癌症早篩行業“開創者”的美國公司精密科學講了一個性感的故事——股價10年40倍。
2014年,它旗下用於結直腸癌早篩的核心產品Cologuard被批準上市,這是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腸癌早篩產品。相比於原有的金標準腸鏡,敏感度接近,但價格要便宜得多。在美國,腸鏡檢查定價在1800~12500美元,而Cologuard定價在600美元左右。隨著被納入全國商保範圍,這款產品開始加速放量。

諾輝健康、泛生子、燃石醫學,這些早篩第一陣營的公司都是從2014年起陸續入場,在2020年左右到達融資高峰。
陳讚泉還記得,2021年的上半年,剛剛創辦早篩網沒多久,他在廣州的辦公室就至少迎來了60位投資人。不僅僅是醫療領域投資人,還有諸多跨界的投資人,都找他幫忙對接早篩賽道的創業項目。
“有太多的熱錢進來。實際上很多有先見的投資人,早在2014年到2016年間就完成了天使輪投資,但2019年到2021年還是有不少人想進來。”
諾輝健康選的賽道與精密科學相似——腸癌,第一款產品就是用於結直腸癌的早篩產品“常衛清”。2018年5月,常衛清獲批進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器械特別審批通道”,2020年11月9日獲批上市,這推動著公司市值最高達到了410億港元。
甚至到了2023年,多數人都認為“神話”還會繼續。當年上半年,諾輝健康就實現了8.2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4.6%,超過上一年全年總營收。而在2018年時,諾輝健康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000萬元。朱葉青給2023年全年設定的營收目標是17億元,雖然正式的財報到現在還沒公布,但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報是20億元。
如此迅猛的增長,朱葉青時常談起的經驗是產品必須“足夠硬”。以常衛清為例,用他的話說,在未來五年裏都是結直腸癌早篩領域唯一合規的產品。而為了拿到上市批準,諾輝健康在這個產品的研發大概用了7年時間,經曆了8個醫院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才換來了藥監局的認可。陳讚泉也說,諾輝健康與同行業最大的區別是在“產品的合規性上麵,下了很大的功夫”。
朱葉青的商業化能力很出眾,甚至時常被行業認為“過度營銷”。在早期融資階段,他就設想,諾輝健康不應該僅是一家醫療器械公司,更是一家有品牌力的“醫療消費品公司”。這會讓其產品能在醫院體係以外的藥店,乃至互聯網中,實現更為廣泛的銷售行為。當然,公司也會因此匹配更高的估值模型。
為此,他還設置了一條名為“2+X”的商業化路徑,“2”是指早篩產品最容易觸達的醫院渠道和體檢機構渠道,“X”則是指消費醫療場景。
在他看來,這也是支撐諾輝健康的增長邏輯。在產品沒獲批之前,靠體檢機構來支撐前期的業績增長,慢慢地又通過醫院渠道地推、拓展。而更具想象力的消費醫療場景擁有多個層級,包括藥店、互聯網、戰略合作夥伴以及保險公司等其他渠道。
產品的價格帶也設置了明顯區分:敏感度更高的常衛清在千元左右,而另一款更大眾、居家自檢的直腸癌篩查產品“噗噗管”,市場零售指導價僅為100元左右,更適合消費醫療場景。
甚至消費端市場才是朱葉青的“舒適圈”。他曾在采訪中提到這一點,2006年,他加入GE消費金融,當時負責的業務範圍就比較廣,跟全球的業務團隊都打交道。
這些能力和資源都被用到了諾輝健康上。2023年的一次分享中,他舉例,諾輝健康的消費醫療行業團隊隻有15人,但上半年做了2800場宣講會。地推團隊覆蓋了36個城市,在北京的一家體檢機構裏,地推團隊一個小姑娘服務了4000多人,完成了81%樣本的回簽率。

時間不多了
在朱葉青及管理層的帶領下,技術實力和營銷能力並存,是諾輝健康留給行業的第一印象,但這很快就被打破了。
Capitalwatch發布的做空報告全文18頁,分別從2022年市場背景、專業醫療機構渠道銷售情況調研和分析推測等多個維度論證諾輝健康財務造假。報告還注明是曆時16個月,通過在職和離職員工、醫院、合作經銷商、同行業公司等多種渠道的訪談,得出結論:“諾輝公司2022年全年實際銷售額為7695萬元,與其公布的7.65億元相差9倍。”
這份報告在行業內廣泛傳播後引發了關注,諾輝健康此後多次、多角度回應,表示指控毫無根據。
風波引發的“餘震”也越來越多。至今,已經出現審計機構德勤發難、股票停牌、年報難產、CFO高煜辭職、德勤辭任、基金大幅下調估值等一係列負麵事件。
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做空報告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在前期大力推進商業化的過程中,諾輝健康的關鍵財務指標已經備受關注。它的銷售費用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至2022年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92.21%、127.4%、72.56%。主要競爭對手泛生子在同一階段的銷售費用率都低於60%,燃石醫學甚至在2023年第四季度逼近了40%。
不得不說,這幾年的早篩市場很難做,離行業預期也相差太遠。
不少明星企業麵臨生存壓力。2018~2023年,燃石醫學淨虧損合計超過30億元;2018~2022年,泛生子淨虧損合計超過55億元;2024年9月,創業近十年的基準醫療被迫“賣身”。
在過去,IVD行業主攻的重點一向是院內市場,諾輝健康最初的主陣地也集中於此。朱葉青認為,早篩產品要堅持以臨床為根基,產品才能在臨床渠道被更多的醫生認知和認可,進入到現有的診療路徑中。
在獲批之前,常衛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自建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給醫院提供檢測“外包”服務。獲批之後,開始為大規模入院做推廣。為此在2021年,諾輝健康還與國內縣域醫院渠道最完善的阿斯利康達成了三年獨家戰略合作。
但醫院根本不好進。陳讚泉說,過去幾年拿到注冊證的企業花了很大功夫入院,入院數量達到300~500家的也有多家,但銷量卻並沒有做起來,很多都是“僵屍點位”,也就是進醫院之後沒有多少銷量。
“長期觀察大型藥企做市場會發現,整個市場教育的周期是非常長的。一個新藥從進入市場到真正起量,可能有5~10年的時間在做市場教育。癌症早篩也才剛開始,一線臨床專家普遍對癌症早篩新技術的認識不夠,市場教育是落後的。”

而且行業呼籲的“進醫保”也遲遲沒有落地。精密科學走通了路徑,是由於早篩產品被納入商業保險,和保險公司合作拓展了銷路。
包括諾輝健康在內的早篩公司“不得不”將視線拓展到C端,從某種層麵來講,是“活下去”戰略目標在驅動。
“消費醫療是未來。”過去一兩年,朱葉青不斷在重複這個觀點,他把癌症早篩類比於核酸檢測,做好無症狀人群篩查的重要性遠大於發現已經患病的患者。不過,陳讚泉認為麵向消費市場的產品目前還很難做:“過去還沒有公司把檢測產品在C端做得很好,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嚐試,但成果不多,仍需要時間。”
陳讚泉認識的許多IVD行業投資人,很多表示不再投資這個方向。這遠比諾輝健康對外呈現出來的“美好”要更殘酷,以至於這家明星公司深陷財務造假漩渦時,行業感到意外的人並不多。
但認同朱葉青的大有人在。他是“勞模”,過去幾年的公司大小事件,他都親力親為。陳讚泉稱其為“同道中人”,“是一個願意到深處取水的創業者,對早篩的夢想還是倔強的。”
據了解,朱葉青的另一位北大校友,非執行董事姚納新,於12月30日起取代他擔任董事會主席及授權代表,並兼任提名委員會主席一職。
隻是當下看來,這並非一個輕鬆的職務。諾輝健康已經停牌9個月了,據港交所的快速除牌規則,主板公司若連續停牌18個月,將直接取消其上市地位。朱葉青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新管理團隊的時間並不多了。
新聞熱線 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係的,請於上述內容發布後的30天內進行。